2015年前列腺癌热点研究汇总
前列腺癌是一种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恶性肿瘤,也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一项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有大约233,000名男性诊断为前列腺癌,占到新增癌症病例的27%。前列腺癌的发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年龄,种族,生活习惯,肥胖以及家族病史。生物谷小编根据读者关注度对2015年前列腺癌研究热点内容进行了汇总。
1.PNAS:内皮他丁——**前列腺癌的AR抑制剂
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在杰出国际期刊PNAS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他丁(Endostatin)除了对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还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中雄**受体(AR)的转录活性。
该文章发现内皮他丁能够作为AR内源性抑制剂通过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造成AR受体功能损伤。这些发现表明内皮他丁的抗肿瘤作用不限于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还能够抑制AR介导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进程。
2.JCI:SRC-2依赖性代谢重组调节前列腺癌细胞生存与转移
杰出国际期刊JCI发表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转录共调控因子SRC-2在前列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并且与原位肿瘤相比,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中SRC-2驱动的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更高,该项研究证明了SRC-2驱动的代谢重编程对前列腺癌细胞存活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
代谢途径的重编程是癌细胞生长存活的一大特征,能够提供癌细胞快速分裂增殖的合成代谢和能量需求。但目前对肿瘤代谢调控因子的了解仍然不是特别充分,这些因子可能成为靶向**癌症的潜在靶点。研究人员发现转录共调控因子SRC-2上调能够驱动谷氨酰胺依赖性的脂质从头合成,对于维持肿瘤细胞存活促进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3.Nat Genet:男性朋友注意了!前列腺会携带致癌突变
来自伦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显微镜下看似正常的前列腺细胞或许也会隐藏致癌的遗传突变,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相关研究为开发新型疗法改善前列腺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研究者指出,在患前列腺癌的一些男性中,非癌性的前列腺细胞虽然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其细胞中含有多种不同的致癌遗传突变。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隐藏在前列腺细胞中的遗传突变具有引发癌症的潜力,这或许就可以帮助解释为何前列腺癌通常是由多种遗传特性不同的肿瘤所组成,而前列腺癌开始发生的时间或许远远早于科学家们所认为的时间。本文研究或使得研究者们重新考虑前列腺癌的新型疗法,以使得癌变前细胞可以同肿瘤细胞一样被同时摧毁。
4.Cancer cell:前列腺癌为何骨转移?一关键信号途径在作祟
杰出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在线发表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一个能够抑制TGF-β信号途径的基因对于抑制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发现TGF-β负调控因子PMEPA1能够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途径抑制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并且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不依赖蛋白酶体的泛素化途径实现的,这对于了解TGF-β与前列腺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JAMA Oncol:他汀类**或可有效减缓前列腺癌患者的**恶化
发表于国际杂志JAMA Onc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表示,当前列腺癌个体正在进行去势**时,如果服用降胆固醇的他汀类**或可有效减缓患者的前列腺癌的发展。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从患者开始进行去势**就开始服用他汀类**,那么在**恶化前患者平均会存活27.5个月,而不服用他汀类**的患者仅会生存17.4个月;该研究中包括926名患者,其中70%的患者都在6年期间内出现了前列腺癌的恶化表现。Lauren Harshman博士表示,他汀类**服用使得患者延长了10个月的寿命,这就表明他汀类**或许是当前前列腺癌疗法的*有价值的辅助**手段;而相关的研究结果也被多种此前的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即他汀类**的使用或许可以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6.Scientific reports:前列腺癌复发检测新方法问世
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空间光干涉显微镜,通过这种无标记的方法,能够对前列腺组织中具有光散射的部位进行定位测量。利用这种显微镜进行定量相位成像,能够对材料的物理特性差异和非均质性进行检测。研究人员发现非均质性测量数值越高,就说明组织内部排列更有条理,而这一数值越低,就说明组织存在碎片化,排列杂乱无章。
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员能够在术前或活检阶段就对癌变腺体周围组织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前列腺癌的发展阶段,对进行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是否会出现复发进行准确预测。
7.JAMA Oncology:**前列腺癌——看基因选药
在一项小型临床研究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基梅尔癌症中心和詹姆斯布坎南布拉迪泌尿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患有晚期前列腺癌同时携带雄**受体剪切突变7(AR-V7)的男性患者对传统化疗方法的**应答情况与不携带突变的前列腺癌患者一样好。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发现可能对于携带AR-V7突变的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的研究显示携带AR-V7基因突变的病人通常不会对**类****阿比特龙和恩杂鲁胺产生**应答,但携带这一突变对于使用传统化疗**进行**来说并没有任何不利之处。
如果这项研究结果能够在更大的临床实验中得到验证,将表明AR-V7基因突变的出现或可作为一种生物标记物,可帮助前列腺癌病人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因此这项研究对于前列腺癌的合理**,提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8.Cancer research:台湾科学家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新机制
来自台北医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EGFR发生细胞核定位能够抑制肿瘤抑制因子miR-1的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的骨转移。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EGFR转定位到核内发挥了转录抑制因子的作用,抑制了miR-1的肿瘤抑制功能,进而维持了癌基因TWIST1的激活,因此这条信号轴对于加速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9.Scientific Reports:乳癌、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家族再添新成员
西奈研究人员近日确认了一个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进程相关的新遗传生物标志物。这个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diaphanous- related formin-3(DIAPH3)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使细胞保持刚性。研究发现,当这种生物标志物丢失或降低时,细胞出现“变形”,在组织间隙中挤压,引起**的进展。
研究人员利用这一点,来确定接受紫杉醇化疗的患者的**灵敏度。紫杉醇的工作原理是破坏癌细胞的蛋白质结构,广泛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和乳腺癌。DIAPH3的损失,经常与转移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相关,同时增加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10.Cancer Prev Res:喝绿茶增加还是减少前列腺癌风险?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人员对6000多名男性进行长达37年的研究显示,每天喝7杯茶以上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比每天喝3杯茶以下的人增加50%。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先前研究称喝茶可降低患癌、心脏病、糖尿病以及帕金森病的风险相反。
不过,*新一项由Kumar NB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则证明绿茶儿茶酚使用一年,并不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这项研究采用安慰剂对照,而绿茶儿茶酚混合物包括400mg 儿茶素(EGCG),每天使用,持续1年,但是,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
还有一些研究则认为绿茶本身对前列腺癌作用可能并不大,但却可以增强化疗药的作用。总之,茶叶对前列腺癌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后续可能还需要更大样本,更长期,设计更严谨的研究来证实。
11.前列腺癌:非手术方法**效果或许更好?
一项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rady泌尿研究所完成的统计学研究表明,对于成年男性中那些非侵略性前列腺癌患者和由泌尿专家监控病情的前列腺癌患者,其发展成为恶性前列腺癌的概率和死于癌症的概率很低。这项研究分析了过去20年间,1298位参与“前列腺癌主动监控”项目的成年男性患者中,仅有两位死于前列腺癌和三位发展为了恶性前列腺癌。
这项研究在线发表在了《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从1995年开始,参与这个研究项目的患者每年都参与活组织检查,来判断他们前列腺癌的侵略性程度,直到患者到75岁后停止检查。在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时,医生还会检测前列腺癌标志基因PTEN 对应蛋白的表达水平,来作为肿瘤侵略性程度的指标。在参与该项目的1298的成年男性中,共有49位死亡,其中47位死于其他原因(多为心血管**),剩下两位中的一位在监控前列腺癌进行16年后死亡,而另一位在参与项目后却在其他医院检查前列腺癌,并于确诊后的15个月后死亡。在进行10年和15年的前列腺癌监控后,99.9%的患者安然存活下来,而94%的患者没有患上恶性前列腺癌。
未来,通过提高检测手段和成像技术,研究者能够区分出哪些患者不需要通过放射性**前列腺癌,而是仅仅通过定期检测前列腺癌侵略性程度即可达到**和控制的效果。而且现在“主动监测”项目已经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认为是癌症相关医生们的*好的指导准则。如果真的能够完全做到不用手术就可以**前列腺癌,那么这又为广大成年男性带来新的希望。
12.Nature genetics:新研究告诉你前列腺癌为什么会发生
来自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他们在前列腺癌是如何发生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关键性进展,这项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细胞并不是通过重写正常的DNA密码,而是通过对前列腺细胞内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进行重编程驱动了细胞的恶性生长。
雄**受体是一种受到雄性**激活的受体蛋白,它能够开启或关闭许多控制前列腺细胞生长以及执行其他功能的基因。研究人员发现在癌细胞内能够被雄**受体所结合的DNA位点与正常前列腺细胞存在很大不同。而这些DNA位点发生的重编程主要是表观遗传改变所导致,这表明在前列腺癌形成过程中表观遗传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表观遗传重编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因此文章作者指出,未来或许可以开发靶向表观遗传的****用以预防或**前列腺癌。
13.PNAS:致死性前列腺癌细胞或具有干细胞样特性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引发致死性前列腺癌的细胞或许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组织特异性的干细胞共享了某些遗传特质,
文章中,研究者调查了恶性前列腺癌的遗传特性,即其扩散、转移至机体其它器官的机制,研究者首先对来自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机体的组织进行了特性分析,活组织检查就可以提供患者机体前列腺组织干细胞中的91个基因标记,通过对比来自恶性前列腺癌患者的遗传数据特性,研究人员发现,正常的前列腺癌干细胞和恶性前列腺癌干细胞或许共享着某些特性。
研究者表示,早期前列腺癌的疗法通常可以成功****,但靶向作用恶性及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法目前急需开发,研究者认为本文研究或为揭示恶性前列腺癌的细胞特性提供了一定帮助,同时也为开发**恶性前列腺癌的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希望。
14.Oncotarget:科学家找到前列腺癌诊断**新靶标
目前想要**区分"惰性"前列腺癌和"侵袭性"前列腺癌仍然很困难,"惰性"前列腺癌几乎不需要任何**,而"侵袭性"前列腺癌则需要集中干预**。*近在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oncotarget上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和丹麦的科学家发现一个叫做miR137的基因在侵袭性前列腺癌中被关闭掉了。
目前许多前列腺癌**方法都以阻断雄**信号为目标,但是癌细胞对这种**方法产生抵抗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挑战。该研究发现的miR137在正常细胞中能够抑制雄**信号,但研究人员发现在前列腺癌细胞中该基因表达发生了关闭。在miR137发生关闭的前列腺癌细胞中雄**信号得到增强,因此研究人员认为miR137缺失导致雄**信号增强是促进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15.ASCO: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可降低个体因前列腺癌而导致的死亡
在旧金山举办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的会议上,一项来自哈佛大学的*新研究显示,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或许因前列腺癌而死亡的风险会降低;研究人员表示,个体在诊断为前列腺癌后定期摄入阿司匹林可降低个体因前列腺癌死亡风险将近40%,而如果说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致死性癌症或许为时尚早,但是因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效应而获益的前列腺癌患者或许可以考虑定期服用阿司匹林。
由于这只是一个观察性的研究结果,没有人可以清楚勾勒出阿司匹林摄入和前列腺癌死亡风险之间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大量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还需要后期正式的临床试验研究者才能够将阿司匹林的使用同安慰剂使用后对个体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者推测,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能力或许可以帮助解释阿司匹林如何抑制前列腺癌的致死性进展。
16.Nature专题聚焦前列腺癌
只要寿命足够长,大多数男性都会发展出前列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癌症,在某些地区它甚至坐上了**把交椅。*近Nature杂志发布了前列腺癌专题,通过一系列文章**介绍了前列腺癌研究、诊断和**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探讨了该领域的一些争议问题。
- 前列腺癌与炎症
- 筛查争议
- **策略
- 新的探索
17.Cell:原发性前列腺癌分多个亚型
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的研究人员近日在《Cell》期刊上发表文章称,四分之三的原发性前列腺癌可分为七个亚型。他们还指出,肿瘤之间存在表观遗传异质性以及雄**受体活性的差异,其中一些改变有望作为潜在的**靶点。总的来说,研究人员报告了每个平台的无监督聚类,以及利用iCluster的综合聚类。74%的肿瘤可根据其致癌突变,分为七个分子类别,这些突变包括:ETS家族融合(ERG、ETV1、ETV4或FLI1),或者SPOP、FOXA1或IDH1突变。不过,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肿瘤似乎是由未知的分子改变驱动的。
18.Nature:晚期前列腺癌**现曙光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阻断或消除这些**抑制细胞,可使一种特殊类型的化疗方法——及其激活**细胞,摧毁前列腺肿瘤。这种新的联合疗法,被称为化学****,可几乎完全缓解晚期前列腺癌小鼠模型的肿瘤。
除了前列腺癌之外,在其他人类癌症中也可以检测到类似的**抑制B细胞。这表明,B细胞介导的**抑制可能是其他一些癌症也对检查点抑制剂反应迟钝的原因,从而表明,化学**疗法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19.华人学者上等期刊发表前列腺癌新成果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细胞中的雄**受体,可根据它是与一种雄性**还是一种抗雄****结合,而刺激不同的基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上等学术期刊《EMBO Journal》。
这项研究发现,当雄**受体(AR)与睾酮或双氢睾酮结合时,如预期的那样,激活的受体可与称为雄**应答元件的DNA片段结合。
但是,当受体与两种抗性****(比卡鲁胺或恩杂鲁胺)中的一种相结合时,它随后会结合不同的DNA序列,并激活完全不同的基因,包括促癌基因。
20.Nature Commu:肥胖到底如何促进前列腺癌进展?
肥胖会为健康带来许多不佳影响,有研究表明肥胖与许多侵袭性癌症的发生有关,但人们对于其中的机制仍然了解较少。*近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在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的一篇*新文章中阐述了肥胖促进前列腺癌进展的一个新机制,他们发现肥胖病人前列腺周围的脂肪组织会促进前列腺肿瘤细胞的生长。这一发现或为前列腺癌**提供新思路。
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分泌产生的因子能够吸引前列腺肿瘤细胞,通过对前列腺周围脂肪组织分泌的趋化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因子特别是CCL7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CL7能够与前列腺肿瘤细胞表面的CCR3受体发生结合。实验证明趋化因子CCL7能够在前列腺周围脂肪组织内扩散,到达前列腺周围区域,进而可以吸引表达CCR3受体的肿瘤细胞向脂肪组织靠拢。
*后,研究人员还发现肥胖男性会分泌更多CCL7,同时也观察到了相同的机制。他们还对超过100个人类肿瘤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表达高水平CCR3受体的肿瘤更容易发生局部扩散,这些细胞也更具侵袭性和**抵抗特性。目前一些**公司已经开发了一些靶向CCR3的****用于其他****,研究人员也希望能够对这条**途径进行更进一步探索。